【概要描述】LEED绿色建筑认证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定位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追随,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球默认的主流绿色建筑评级体系,得到全球不同气候带国家的认可
近零碳排放园区是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早在2016年国家就提出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生态环境部也多次做出部署安排。
园区作为区域性平台,其减排路径对城市和国家等宏观组织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目前,国内外园区已对低碳、近零碳、碳中和等目标做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尝试和实践,对环境、社会和园区自身都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并吸引更多的园区探索零碳发展路径。总体趋势上,园区零碳转型已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任务。
产业园区是制造强国的主战场,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地。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和试点聚焦产业园区,是实现科学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LEED绿色建筑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规范一个完整、准确的绿色建筑概念,防止建筑的滥绿色化建立和颁发。是目前国际上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评估标准中最为先进和具实践性的绿色建筑认证评分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探索近零碳发展模式
一是突出试点先进性。紧扣“近零”方向,优先选择电气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较优化、清洁资源禀赋较好园区开展试点,确保近零碳园区在排放目标、降碳路径、技术应用、管理体系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性。
二是突出建设阶段性。坚持全省降碳“一盘棋”理念,按照有序、安全降碳要求,实事求是提出“十四五”近零碳园区建设阶段目标,以二氧化碳持续减排为方向,不搞运动式“减碳”。
三是突出类型差异性。充分考虑不同园区规模体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用能结构、碳排放和配置条件,因地制宜探索近零碳发展路径。
四是突出可达可及性。坚持量力而行、稳中求进,充分利用现行先进技术、优势条件开展近零碳园区建设。
通过建立相关组织机制,创新碳排放激励机制等,完善园区低碳管理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园区零碳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为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方面,建立健全专项工作推进机制,制定相关督查考核办法,常态化开展阶段绩效评估,将低碳责任与成效明确到个人,对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予以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追究责任。
另一方面,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极融入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税的协同配置,引导形成园区低碳发展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