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描述】LEED绿色建筑认证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定位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追随,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球默认的主流绿色建筑评级体系,得到全球不同气候带国家的认可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的碳减排任务也十分重要。“双碳”目标是基于当前我国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碳排放源来看,工业生产一直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约70%的工业能源集中在工业园区。
安全、低碳、智能、绿色园区是未来园区发展的新形式,但许多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能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LEED:全称为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评价标准,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编写,于1993年问世。是全球范围内认可度最高、使用最为广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其目的是推广整体建筑的设计与运维流程,用可以识别的全球性认证来改变市场走向,促进绿色竞争和绿色供应。
物流业是横跨交通运输、包装、仓储和信息化等领域,覆盖商贸、快递、制造业等多行业的复杂服务业。在国家的“双碳”目标下,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的物流行业,应对低碳转型重大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面临3大方面的挑战。
1.交通能源动力变革任重道远
交通运输行业是物流碳排放量的主要“源头”之一。2019年国际交通论坛数据显示,我国的交通运输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球首位。因此,交通行业率先实现零排放,对于推动整个物流业的节能减碳非常关键。
尽管就技术路径而言,能源电气化是目前交通运输业实现零排放成本最低的、最为成熟的方法,物流车100%电动化每年可贡献高达上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然而,现有新能源车辆主要还是用于乘用车领域,货运领域较少,交通能源动力变革仍然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空驶率高、重复运输、交错运输、无效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模式,也造成物流业在运输、配送过程中污染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大,能耗问题较为凸显。
2.物流包装碳排量过多
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庞大,早在2013年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随着网购渗透率持续提升,2020年市场规模更是超过万亿。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包装作为物流供应链中除仓储和运输之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包装总量激增、商家过度包装及包装回收体系不健全,造成了物流包装碳排量每年呈几何倍增,整个行业至少面临着近亿万吨的减碳空间。研究显示,即使只实现50%的可循环物流包装替代,也可减排近5000万吨的碳排放。
3.仓储配送运作模式落后
近年来,我国物流园区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仓储配送主要依托的载体,因此,对于仓储配送的碳管理而言,园区的运作模式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
目前,大部分物流园区开展的物流活动都缺乏考虑低碳设计和低碳措施,采取“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这种物流运作模式,具体表现在运输管理水平低、仓储利用率低、物流设施重复建设、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缺乏低碳设计思路和碳管理水平初级等方面。这种模式属于高碳物流,不仅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而且会降低物流运行效率,不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各行业均肩负着节能降碳的重要使命。作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重要载体与基础设施,各大物流园区投资商和运营商纷纷针对包括基础设施、运输、仓储、包装、信息化平台等各个碳排放和碳管理场景开展降碳探索与实践,部分园区尝试打造一个从园区建设到运营的低碳物流新模式,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寻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