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描述】LEED绿色建筑认证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定位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追随,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球默认的主流绿色建筑评级体系,得到全球不同气候带国家的认可
伴随着我国“企业入园”的发展趋势,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之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日渐增加。据统计,全国2543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出的同时,CO排放量也占据全国的31%,而传统资源型产业园区普遍存在“高排放”与“低碳转型”的博弈困境,响应并落实“双碳”战略目标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零碳园区是指在“双碳”背景下,历经低碳、近零碳的动态演进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一种园区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园区脱碳要求日益提高,零碳园区强调园区的低碳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发展,重点从能源供给、能源综合管控两方面着手,包括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等一系列绿色组合拳是零碳园区的“标配”,而储能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LEED绿色建筑认证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编写,于1993年问世。是全球范围内认可度最高、使用最为广泛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其目的是推广整体建筑的设计与运维流程,用可以识别的全球性认证来改变市场走向,促进绿色竞争和绿色供应。
资源型产业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消耗资源促进生产加工为纽带,实现自身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典型代表行业主要有钢铁冶炼、纺织服装、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煤炭矿采业、代加工等。根据CEAD数据,我国不同行业及其生产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可分为轻碳排放、中碳排放和重碳排放3个级别,而传统资源型产业园区在加工、生产环节普遍表现出中、高碳排放强度和高耗能特征。
“双碳”背景下,各地通过打造低碳产业园、生态工业园、节能示范园区等,多方面反映了我国对低碳园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遵循传统资源型产业园区的“碳中和”发展路线,低碳转型模式划分为三大类型:以产业结构高度集聚和产业链循环发展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以规划建设为重点,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制定管理制度引导园区发展的低碳产出模式;将自然资源作为能源动力,促进园区发展的资源利用模式。